□思佳
“清明”兩字,宋·陳元靚《歲時廣記》引《三統歷》曰:“清明者,謂物生清凈明潔?!鼻迕骷仁枪潥庵?,又是一個古老而重要的節日。
古時,清明節前是寒食節。春秋時期賢臣介子推輔佐晉文公登上王位,隱居在綿山,晉文公下令燒山逼其出山,火滅后,只見介子推與母親抱木而死。晉文公悲痛萬分,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,全國禁火,并流傳有寒食賜火、掃墓、郊游、打馬球、放風箏、蕩秋千等風俗活動。
寒食過后即清明,由于兩個節日相隔不過一兩天,唐宋以后,它們慢慢合二為一,清明節逐漸取代寒食節的地位,成為以郊游踏青和祭祖掃墓為重心的全國性節日。
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俗,宋代踏青之風更是盛行。據宋朝周密《武林舊事》記載:“清明前后十日,城中仕女艷妝飾,金翠琛縭,接踵聯肩,翩翩游賞,畫船簫鼓,終日不絕?!北彼螐埾取赌咎m花》詞云:“龍頭舴艋吳兒競,筍柱秋千游女并。芳洲拾翠暮忘歸,秀野踏青來不定?!焙髢删涿鑼憢D女采拾翠鳥羽毛,游人踏青,久而忘返的情景。
同時代的著名畫家張擇端的不朽作品《清明上河圖》中,春光融融,行商坐賈,販夫走卒,各色人等皆形神兼備。城郭、市肆、舟車、拱橋……均刻畫得精細生動,反映了北宋首都汴梁城郊熱鬧繁華的景象,展現了人們在清明時節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。
清明節被定為祭祀節日始于唐代。之所以被確定為祭掃祖塋的日子,原因大概有三:一是由寒食節紀念先賢介子推而推及自己的祖先;二是清明節氣與古代的墓祭結合,有春和景明踏青之意;三是唐宋時代家庭文化興盛,孝道備受推崇。唐代皇帝甚至詔許官員請假上墳。自宋元至明清,祭祀風氣興盛,清明不僅要燒紙錢,還要在門楣窗戶上插上柳條。由于柳樹最先送來春的消息以及具有旺盛的生殖力,使其成為人類生命力的象征。人們企盼將這種生命力轉移到自家門庭和家庭成員上,達到人丁興旺的目的。同時,清明舊稱“鬼節”,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,稱之為“鬼怖術”,于是在郊游踏青時,不會忘記順便折一些柳條回來。清明也因此稱為“柳節”。
清明時,雨量增多。杜牧的《清明》一詩傳誦千古:“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,借問酒家何處有,牧童遙指杏花村?!卑亚迕鲿r節的景象寫得極為生動。沾衣欲濕的清明雨,細軟輕柔,金貴如油。因此,清明時節也是春耕的大好季節,是播種希望的大好時光。